明朝的路引類似於通行證。按明制,「凡軍民人等往來,但出百里者即驗文引」;「凡天下要衝去處,設立巡檢司,專一盤詰往來姦細及販賣私鹽犯人、逃軍、逃囚、無引面生可疑之人」。出行路程百里以上,即需要向官府辦理路引,這是前所未有的人口流動管制。如果沒有路引,軍民是不準出遠門的。
當過刑部侍郎、御史官、巡撫、知縣的晚明大學者呂坤,曾設計了一款路引,叫做「遠行丁引」。這款路引登記的個人信息,絕對比今天的戶口簿都要詳盡:「照得本州縣衛所某百戶某人,年若干歲,身長几尺,無須微須,方面瓜子面,白色黑色紫棠色,有無麻疤。今由某處,前至某處,何項生理,家有父某人,母某氏,子某人某人,兄某人,弟某人。……右給付某處某人,准此。州押印,縣押印」。
凡出遠門之人,都需向戶籍所在州縣的衙門申請遠行丁引;回鄉之日再將丁引繳還原發衙門註銷。若無丁引擅自出行,或者雖有丁引而「腳色不對」,則「所至店家鄰佑,或在官各色人等,(將其)拿赴所在衙門,即以奸盜押回原籍查究」。路引具體怎麼使用,呂坤的這段話也說清楚了,供題主參考。
現如今中國的個人身份證明主要依靠的是身份證和戶口本,而美國因為汽車普及率高則用駕駛證來代替其他證件。在明代為了方便進行戶籍管理也曾經頒發有身份證明,它固定了你的居住地,如果你想從事商業就必須要一個證明——路引,明代的路引具體是怎麼用的?
戶籍管理制度明朝的戶籍管理制度頗具現代身份證的雛形,冊上記錄有職業、姓名、家庭關係以及戶籍所在地等基本信息,這些信息十年一核對,根據生老病死登記或是註銷。這是由於元朝末年,流民四處亂竄,造成社會動蕩不安,所以明代初年戶籍管理制度十分嚴格。除了士農工商,還有一種戶籍是世襲制就是軍籍,子承父業,除非皇帝親自批准,這種戶籍是不能隨意變更的。
路引的產生
路引的誕生就是由於明代初期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困囿了人們的行動範圍。這種制度適用於以農耕文化為主的明代,因為農民被土地牢牢的困住了,他們幾乎不需要流動。可社會階級不只有農民,商也是四民之一。商業不流通何談生意,這樣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給商人帶來了很大的不便。路引就是提供給這一大批需要特殊流動人口的合法證明。
路引的使用每個制度都有它的使用年限,它會隨著條件的變化或松或緊。明朝幾百年的風雨飄搖,很顯然戶籍制度是越來越松。想要得到路引,首先你得是商籍,在當地的衙門開一個路引,這樣就可以離鄉做生意了。明朝每個城市都有關卡,每一段路都可能會有人去抽查,看你是否非法遷移,所以路引要隨身攜帶,隨時準備應付上頭的檢查。
路引僅限於大明帝國境內使用,出關下海另當別論。遞交路引時面帶微笑,讓自己看起來盡量眉目可親,像當地良民一樣,配合當地政府部門的檢查。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