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 https://myoceannews.files.wordpress.com/2011/10/800px-dolphins_zoo_lisbon_5.jpg
图片来源
3. 对鲸豚来说,社交关系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有决定性作用
在鲸群里,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社会角色,他们的互动也构成了鲸豚自己的社交网络;个体之间靠着学习和记忆来保持这种动态的关系。鲸豚有别于很多其他动物,鲸群里有代代相传的文化,而文化更是群体里具备了先进的社会学习能力才能产生的。在野外,当个体间产生摩擦时,一方往往会暂时或长期离开群体,或者和群体里其他个体结盟;这些策略在圈养环境里都不可行:圈养的鲸豚被人为关在一起组成人为的小群体,而且生活在极小的限制环境里;当他们感受到社交压力时,他们无处可逃,从而只好上升为攻击行为;圈养的鲸豚在这些高压下,身心都处于不健康的状态,育幼失败和更严重的身心基本和死亡也屡见不鲜。
图片来源
图片来源
4.鲸豚的心理和感情都很敏感
研究发现鲸豚的大脑具备纺锤体神经元,这种在大脑皮层中负责社会行为和意识情感的细胞之前只在人类和其他大型类人猿中被发现(最近有科学家在亚洲象和非洲象的大脑中也发现了纺锤体神经元)。纺锤体神经元能使个体感受到爱和被爱,痛苦和折磨。我(Joan Gonzalvo博士)的一个私人经历是:2007年在一次希腊海域的野外研究中,我和我的团队遇到一头雌性瓶鼻海豚,她的幼崽在2天前死去了。虽然作为一个科学家,我不应该带着情绪做研究,但是毫无疑问,我见到的就是一个悲伤的母亲在悼念自己的孩子。她不断用自己的吻部和胸鳍去触碰幼崽的尸体,时不时将尸体拖出水面,就像母亲帮助幼崽呼吸一样。在整个观察期间,我们都听到人们所形容的那种心碎的哭喊声。
图片来源 https://freedolphinsbelgium.files.wordpress.com/2014/04/deuil-dauphin-baby.jpg
其他鲸豚研究者也观察到类似的照料和关照行为。雌性鲸豚是主要照顾幼崽的,而鲸豚的幼年期可以长达3年,有些鲸豚甚至终生不离开母亲(比如雄性定居型虎鲸)。母亲会付出所有精力来照顾和教导后代,而幼年期也被认为是幼崽的集中学习期。
我们不该把鲸豚生理上上翘的嘴角等同于人类社会所理解的快乐,特别是那些被圈养的鲸豚,由于颌骨的构造而显现的嘴角的弧度更不是他们的真实感受。
5.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圈养鲸豚能支持公众教育和科普
我(Joan Gonzalvo博士)最近的一篇文章《意大利海豚表演综述》研究了意大利的海豚表演是否能反映海豚任何的天然行为(意大利法律规定),并且这些表演到底能否传递给观众任何有效的科普和激发他们对鲸豚以及鲸豚保育的兴趣。我的结论是,这些海豚表演没有展示出鲸豚的任何天然行为,生态状况和保育知识。所谓的表演都是娱乐性的,让这些复杂的社会属性强烈的动物做出小丑化的行为。圈养场馆所声称的“鲸豚表演”可以带给游客巨大的教育作用,完全是虚假的,而让鲸豚表演唯一的目的只是娱乐观众来盈利。
图片来源
你购买的每一张海洋馆和圈养鲸豚的场馆的门票,都是这些动物被野捕被圈养被伤害被杀死的原因。请拒绝动物表演,不去圈养鲸豚的场馆,不去任何打着迁地保护,实则奴役伤害动物的场馆。
中国鲸类保护联盟是由以下国际动物保护和保育组织组成的联盟:动物福利学会,濒危物种基金,台湾动物社会研究会,香港海豚保育学会,黑潮海洋文教基金会,海洋联系,自然大学和国际鲸豚保育协会。中国鲸类保护联盟的目标是:让公众意识到野外捕获鲸目动物,并将其圈养在中国大陆的海洋公园所造成的动物福利问题。
以上内容来自 中国鲸类保护联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