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把鱼腥草、黄连、黄柏、马齿苋、蒲公英、苦参、白头翁与三甲氧苄氨嘧啶(TMP)合用,抗菌效果增加;金银花增加青霉素药效;野菊花、金银花藤、射干与金刚烷胺、吗啉胍、碘苷,可增加药物的抗病毒效果。再比如黄芪、免疫多糖、刺五加、灵芝与抗细菌或病毒的化药合用,均有增效的作用。骨碎补、益母草、甘草能消除链霉素的耳毒作用;当归、川芎与链霉素合用抗菌作用增强;芦荟、蜂胶、花粉多糖作疫苗佐剂,免疫效果增强;在使用内服驱虫的化药时,如阿苯达唑、吡喹酮、敌百虫等,当配伍具有泻下利胆的大黄,驱虫效果增加;仙鹤草与硝唑咪配伍,药效增加;最后配伍中也要充分了解化药的性质,如磺胺类药物,因在酸中溶解度低,容易结晶析出,对肾小管和尿路上皮细胞造成损伤,所以当与山楂、乌梅、五味子配伍,其毒副作用增加。
二、中药在水产药品中的药效与运用
结合我自己在开处理方时的理解与实践,中药确实有增加药效、辅助治疗的作用,而且中药不会产生抗药性,所以运用十分广泛。
比如很早以前,中国还没有厂家生产鱼药的时候;八十年代,我父亲那时候养的草鱼发了病,治疗用的主要药就是大蒜,而且喜欢用我们当地的独头的紫皮大蒜,效果最好。
大蒜被誉为天然的抗生素,其主要成分大蒜素就是硫醚化合物,它对细菌、霉菌或是原生动物引起的疾病,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一方面可以调整肠道寄生菌,另一方面还可以清除肠道腐败物,以及解毒的作用。在治疗草鱼肠炎性疾病,当时还听从人医的建议,把黄连加在一起用,效果会更好。当然,这是在那个年代没有渔药的情况下,现在回过头来看,其实有更好的方法,成本会更低,效果会更好,但却从一个侧面说中明中药在鱼病治上,确有其用武之地。
中药在水产上的运用,其有效成分主要体现在有机酸、生物碱、黄酮、皂甙、多糖、鞣质、苯丙素类化合物、挥发油、醌类等。现在我们在水产上解毒用得最多的就是有机酸,所以有机酸在水产上的运用自不必说;再如生物碱类,比如前面提到的黄连,就是在兽药上广泛在使用黄连素,其有效成分就是小檗碱,是从毛莨科黄连属植物黄连、黄柏的根茎中提取的生物碱,具有清热、解毒和治疗细菌性疾病的作用,对革兰氏阴性菌、阳性菌均有作用;再如苦参,其有效成分是苦参碱,具有抗菌、消炎和消肿的作用。
再如含黄酮类的中草药有白花蛇舌草、大叶桉,其所含的黄酮对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和杀灭作用,尤其是大叶桉中所含的黄酮,其药效甚至优于土霉素。含有皂甙成分的中草药有黄芩、苦瓜等,其作用主要是溶血和抗菌。
再就是现在水产上用得最多的免疫多糖、黄芪多糖,除了非特异性的增强免疫作用外,多糖对细菌的还有抑制和抗感染作用,比如减少细菌的活性,拮抗细菌的黏附。含有醌类化合物的大黄,具有泻下清热解毒的作用,其有效成分就是蒽醌衍生物中的大黄酸、大黄素和芦荟大黄。对痢疾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均有抑制作用,甚至芦荟大黄素对幽门螺旋杆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关于鞣质,像水产上常用的三黄粉、五黄粉,就含有大黄鞣质,鞣质类化合物具有广谱抗菌和抗耐药性的特点,以大黄鞣质为例,能凝固微生物体内的原生质,还能降低多种酶的活性,所以在水产鱼病中的细菌、真菌性疾病治疗中,常会添加三黄粉。
三、为什么说中药在水产上是有效的
前面说了中药在水产上运用的有效成分,接着说这些成分的作用机制。
以大蒜素为例,现在在水产上广泛使用,也验证了是效的,大蒜素的抗菌作用机制是大蒜素中的氧原子与细菌的巯基结合,由于半胱氨酸分子中的巯基为细菌生长繁殖所必须,当变为非活性物质,就干扰了细菌的代谢,达到了抑菌的效果。
再如黄连的有效成分是小檗碱,它对细菌的作用就最具中药的代表性,可作用于细菌代谢的各个环节,如细菌的呼吸、糖及糖代谢中间产物的氧化、脱氢过程,以及蛋白和核酸的合成,正是由于中药的这种多途径作用于细菌,所以让细菌很难产生抗药性。
中药除了直接作于细菌外,还可以通过间接作用,如提高机体免疫力、防御功能和调动机体的反应性,激发机体内的一切有利因素,调动起机体内的抗菌因子,降低细菌毒力,减轻细菌对组织细胞的破坏作用,以此来间接发挥抗菌作用,预防和祛除疾病。如三七中分离的多糖可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活性,并增加红细胞抗体的生成。
另外多糖还有激活补体的作用,如鱼康免疫多糖具有提高激活草鱼血清补体系统的作用,提高草鱼血清杀菌活性,在治疗草鱼疾病中添加,具有增加药效的作用,愈后连续内服一两周,还有防止疾病反弹,促进生长的作用。
据一些资料上介绍,柴胡、黄连、黄芩、金银花、黄芪等具有增强淋巴细胞转化,增强细胞免疫功能;白术、淫羊藿、枸杞子、绞股蓝能增强机体的体液免疫,提高血清中的抗体水平;金银花、薄公英、紫花地丁能增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板蓝根多糖能提高白细胞和淋巴细胞数量,枸杞可以活化淋巴细胞。且证实中药还具有中和细菌毒素,减轻毒素对机体的损伤作用,比如连翘就具有抗内毒素作用。
中药在消除西药的副作用,以及增加西药的药效方面仍然很有作用。比如人医中也会用到喹诺酮类药物,如左氧氟沙星,但这个药有一定副作用,对人体的软组织有一定影响,平常人影响不大,但对动动员、体力劳动者,就有可能造成软组织拉伤,那怎么减少其副作用呢?就是把中药的黄连素添加上去,既具有协同抗菌作用,同时还能减轻副作用。
中药还能逆转细菌的耐药机制。像黄连素、马齿苋提取液、五倍子提取液、黄芩苷等可消除细菌的耐药质粒;五倍子抑制细菌生物被膜形成;黄连素中还含有抑制耐药菌外排泵和抑制内酰胺酶的作用,使耐药基因发生突变,从而降低其耐药性的作用。
就黄连素的作用来说,今年我们在好多鱼病治疗中,添加上了黄连素,确实有增效的作用,像米易的李老板,不仅他用着效果不错,而且还推荐了不少客户也在使用。
四、影响中药的药效差异都有哪些因素
说起中药,总感觉很复杂,同样一种药,有很多种用法。我们人在吃中药,熬制中药时也有很多讲究,火大火小,时间长短等等,那蕴藏在这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呢?也只是在老师讲后才明白其中原理,今天我就来分享下中药的药效都有哪些影响因素,如品种、产地、采药季节、贮存加工、剂型和给药途径等。
比如我们在水产上常用的五黄粉,里面就有一个成分大青叶,每个地方都叫大青叶,可入药的大青叶在许多地方都不是同一种植物,有的是十字花科的松兰,有的是爵床科马兰,有的是马鞭草科大青,还有的是蓼科蓼兰。而且入药的部分也不同,有的是取叶子,而有的则取叶茎枝。
像这种同名异物,都叫大青叶,最后其有效成分,药理作用及含量肯定就会存在差异。而且即使是同一种植物,采集入药的部位不一样,其药效也不一样,如白参和红参,不同部位的皂甙含量是不一样的;再如麻黄生物碱的含量,茎的髓部含量最高,而根中则不含麻黄碱。
现在中药都很讲究产地,因为不同的土壤所含的微量元素及微生物、外界条件,如日照、湿度都不一样,最后生长出的植物肯定也不一样。这一点类似于养殖鱼塘,由于土壤差异,就需要根据地区差异在饲料里添加不同的微量元素,比如投喂的饲料不是根据本地区制定的配方,就有可能因为区域配方的不同,长期投喂可能造成某种微量元素缺乏,而引起畸形,或是生长受到影响等。
这个我们也是遇到过的,十年前在泸州,我们一客户的鲫鱼苗出现畸形,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药材的产地对药物质量和疗效有着直接关系,像长白山的野长参,那可真是价格不菲,这个与在东北、日本、朝鲜人工种植的,不论从价格,还是人参总皂甙的含量差异都很大。
不同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和种子,中药有效成分的含量除了与产地关系密切,而且也和采集的季节也有关系。每一种植物都有一定的生长和成熟期,所以每种植物入药部位不同,采集入药的时间也要因地制宜。如用作防治原生动物的青蒿,其所含的青蒿素在七八月花蕾出现前为最高;槐花也是在花蕾时芦丁含量最高;薄荷在部分植株刚开始有花蕾时,薄荷的气味最浓;人参中所含的皂甙,八月后含量最高;麻黄中的生物碱,到了秋节含量最高。
中药药效的变化,还会受到炮制的影响,炮制前后中药成分的质和量会有所变化,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因此也会不同。如生半夏对胃粘膜有强大的刺激作用,会让人呕吐,但炮制后的姜半夏却有降逆止呕的作用。炮制前的生大黄含有结合状态的蒽醌衍生物,具有下泻的作用,但炮制后的大黄,蒽醌变成游离态,则不具下泻作用,反而具有抗菌作用。浸泡、煎煮后的乌头具有强心的作用,但未经处理的乌头因含有乌头碱,可致心肌纤维性颤动,所以对心脏有毒,其原理就是高温使乌头碱遭到了破坏。再如延胡中的生物碱,煎煮溶出量少,用醋炒后煎剂中溶出的生物碱含量增加,能加强其镇痛作用。
最后中药的贮藏对药效的影响也很大,如受潮霉变变质,或是虫蛀挥发,或是酶类分解氧化等,都会影响到中药的药效。当然如何让鱼服用,如何保证让需要治疗的病鱼吃到药,如何吃下去,不产生浪费,这些都是确保中药疗效的环节问题。
广告
▼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